当年《暗算》要在电视剧频道播出了,宣传人员还根本不知道该说它是哪个类型。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走过了这条路,走得不错,就会有人帮你去总结,去下定义,做概念。
2005年非着名演员柳云龙主演并导演的电视剧《暗算》一炮而红,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也只是在各个地方台播出,但《暗算》捧红了柳云龙、陈数和王宝强等当时并没有太大名气的一批演员,开创中国电视剧领域第三次“谍战热”,还捧红了此前“躲在深闺人不知”的作家麦家,40多家影视公司抢着想要他新出的小说《风声》的版权。
谍战片为什么这么火?因为这个领域对人们来说始终像个传说一样的神秘和好奇,而最近《风声》的火爆又将这波谍战热从荧屏转移到了银幕。《暗算》之前,柳云龙从没有当过导演,现在他又在拍摄谍战电影《东风雨》,他要将谍战题材进行到底吗?
观众久违了的“信仰”
《新民周刊》:2005年的《暗算》是你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国内电视剧市场上流行的还是帝王将相、神仙鬼怪和大宅门之类的影视剧,你为什么一出手就选择这个新题材呢?
柳云龙:拍《暗算》时不是因为题材,而是人物命运让我选择了它。而且我喜欢陌生感的东西,物以稀为贵,我反感重复,最时尚的元素即使非常好看,穿的人一多,我也坚决不会去“撞衫”的。当时中国电视剧还没有谍战这个剧种,我们刚开始发行《暗算》时,就临时用了“特情”,后来有媒体又冠以了“反特”,我不认为在谍战剧目上我第一个吃了螃蟹,但的确是早吃的几个人之一,好像吃的动静也比其他几位要大一些。
《新民周刊》:你之前一直在电视剧当男一号男二号,怎么这部戏亲自上阵执导了?
柳云龙:《暗算》的筹备期很长,在寻找导演的过程中,我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关于这部戏的拍摄思想和制作理念,在和一个又一个导演的沟通中,我发现往往我们的想法大相径庭,比如曾有一名导演就想请一位女演员反串阿炳。制片人杨健一直在鼓动我做导演,我始终没有下决心的原因,是觉得我一边演戏一边导戏,恐怕分身无术,而我又是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人,不想留有太多缺憾。在屡次和各位导演的接触之后,在四川看景的时候,麦家突然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自己不导?四川台的几个投资方也颇有同感,我从此心里那种做导演的想法慢慢明晰了。
《新民周刊》:你对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想法是怎样的呢?留下哪些?增加了哪些?
柳云龙:小说里保留下来的是人物的死法,传奇和职业。电视剧最大的改变是赋予了故事“信仰”的主题,对人物也重新进行了定位,具备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精神。比如安在天和钱之江,以及他们的父子关系都是之前小说中没有的;黄依依的性格,也由一个荡妇改为一个“有缺点但爱情至上的女人”,她最终成了701的一棵树。
《新民周刊》:现在人们说起这股谍战风,就会提到《暗算》。但任何一种新类型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要闯出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电视台这个购片方很保守,投资人往往也很保守,《暗算》走过怎样的路呢?
柳云龙:有些不敢回首。就题材本身,原则上是不允许拍摄的。我们最初报剧本是四川省国安厅通过的,但拍到尾声的时候,杨健突然接到国家安全部的电话,说之前拿到的省厅文件不作数,必须将剧本报部里审查,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剧都拍完了,才开始审剧本。国家安全部有影视审查委员会,成员都是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岁数都大了,我们就将剧本重新打印成册,字号换成了大的。一个月后召开剧本研讨会,其实《暗算》已经开始做后期了。一个好心的老同志对杨健说,你这个剧做得再好都没有用,是“根子”上就不能拍的。杨健提出了一个请求,“看在我们已经投资一千多万的份上,能否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完成全部的制作,到时你们再做决定”。《暗算》后来历经坎坷,最终由军方和国安部联合审查通过,真的是仰仗于成片将老同志们都感动了,他们看到安在天在黄浦江畔对记者说了一番有关职业的感言,有的老人流下了热泪。